一 《聚焦》(英文名:Spotlight)是一部極佳的描述新聞行業的電影,無愧于獲取電影業至高榮譽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有一個影評用這樣的詞來形容這部電影的風格:性冷淡。這三個字有玩笑的成分,但意思卻大致不錯:形容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是樸實的,現實主義的,幾乎沒有刻意制造任何調動觀者情緒的環節——比如角色之間的激烈沖突,慷慨激昂的陳詞,或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情。 雖然沒有刻意制造,但電影中的幾位普通記者還是讓觀者感到,他們行動的結果是有英雄色彩的,而這份色彩,恰恰是新聞行業最本身的價值和理想。與美劇《新聞編輯室》那種華麗的辭藻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用的是細節。 比如聚焦團隊的一位記者在苦苦守候多時費勁周折可以獲取法院公開檔案時,法庭工作人員告訴他:資料你不能帶走,但復印室已經關門了。他掏出了錢包,說這里有八十三塊錢,能不能借用你的復印機?八十三塊錢這個細節足以說明,他掏出了他錢包里所有的現鈔。這里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只有細節,令人感動的細節。 不過,我同樣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 巨大的廣告牌,這是AOL(美國在線)的,第一代互聯網巨頭。2000年,它并購了老牌傳媒帝國時代華納,被當時驚呼為“蛇吞象”般的勝利。 就在片中生活在本世紀初的角色們還主要在使用筆、紙、剪報等工具時,互聯網已經到來。 二 但這篇文章不是一篇影評文章,我要探討的問題,和電影的藝術性無關。 這部電影取材于真實的事件,片中角色,各有現實人物去一一對應!恫ㄊ款D環球報》也是一份現實世界存在的報紙,一份屢獲殊榮的百年報紙。就在14年,經營不善的它,一個關于斯諾登的報道,還獲得了普利策獎——這份報紙歷史上獲得過20次以上的普利策獎。 但就是這樣一張報紙,商業命運卻十分坎坷。93年的時候,它以1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紐約時報》,但到了13年,它就以區區7000萬美元被《紐約時報》甩賣。當時,《紐約時報》不斷售賣資產,甚至包括了自己的物業,以減輕虧損。在《紐約時報》手上這20年里,《波士頓環球報》不斷被傳出有裁員、勸退這樣的新聞,甚至還有報社工會與《紐約時報》對抗的事件發生。 可以這么說,在傳媒業巨變的今天,做出優秀報道和經營良好之間已經沒有必然關系。史上20次獲得普利策獎,并沒有挽救該報日趨下滑的態勢。這已經是今天新聞業痛苦不堪的糾結。 任何一個關心傳媒業的人,都在探索內容和經營的關系,而且這么多年來,似乎并沒有太好的解答。 三 3月1日,騰訊啟動了一項名為“芒種”的計劃,這項計劃主要針對所謂自媒體,號稱要投入2個億的補貼來扶持自媒體發展。 這種巨資扶持自媒體,騰訊并不是第一家。去年,今日頭條也召開大會宣布其“千人萬元”計劃:一千個自媒體,每個一萬元/月,一年下來就是1.2億。 還有一家巨頭淘寶,也有類似的計劃,主要由導購媒體構成的淘寶頭條“三年預計發放20億人民幣”。 這兩年,自媒體風起云涌,互聯網巨頭從一開始的流量支持,發展到了現在的真金白銀的支持。他們都聲稱要扶持優秀內容。但在我看來,一萬個、十萬個自媒體的優秀內容,比起《波士頓環球報》這樣的極具震撼力的深度報道,還是相形見拙。 在一個主要探討媒體業務的群里,我提到了這樣的觀點:巨頭們在拼命搶奪自媒體內容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機構媒體那種需要長達數月的深度調查?這些調查有它足夠的社會意義,但實踐已經證明,它的確無法支持起一個媒體的商業經營。有價值但商業價值較少的內容,才是最需要補貼和扶持的。 《聚焦》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個新聞業的現實:1、深度調查需要時間,有時候甚至需要用年來計算;2、深度調查需要團隊,聚焦團隊就由四個人組成,而且個個都是行家里手,絕不是什么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這其實已經是小型機構了。 這是實情。很少聽說有人單槍匹馬完成一項深度調查的,更是從來沒聽過過有人坐在電腦前面用一個晚上就寫出篇深度調查的。 四 媒體有社會守望者的功能,這是經典的媒體功能論的結論之一。這個論點的延續就是:媒體是社會的看門狗。 看們狗很大一塊通過“深度調查”來完成,因為一篇千把字的普通新聞并不足以說明問題。但深度調查碰到了很大的麻煩。 在美國,三分之一的深調記者離開了自己的崗位。在中國,媒體關閉深度調查部時有耳聞。如果說后者還有著特殊的國情因素的話,那么前者,純粹是商業考量。 我不是不知道在中國完成一個社會性深度調查報道有著客觀環境的困難,但商業性的,并沒有社會性深調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在國內,其實有這樣的商業深度調查。比如某門戶的科技頻道,他們曾經做過非常翔實的一次O2O企業的深度調查。至于雜志業,這樣的商業深度調查并不罕見。我們并非沒有這樣的內容,但是:1、這樣的內容比起真正優秀的深度調查,還是有可提高的空間;2、這樣的內容,商業上對媒體幫助并不大。 我并不是想說自媒體沒有價值——我自己還經常被人稱呼為一個資深自媒體人,我想表達的是,整個輿論場,以主觀觀點、個人看法、坐在電腦前一晚上就能寫就的自媒體內容,并不能成其為全部。自媒體從來以評論見長,但如果內容就是評論,優秀內容就是優秀評論,這是我萬萬不能同意的。 更何況,自媒體以個人、小型組織為主,他們并沒有也很難有特別的倫理防火墻。自媒體領域中,不乏優秀的評論內容,但同樣,軟文黑稿,更是隨處可見。而在這一點上,并不是說傳統機構媒體沒有,但總是比他們有所收斂。 五 我雖然在大學任教,但并不是一個書齋型的學者。我充分理解巨頭青睞自媒體內容的原因:要說這里沒有一絲一毫的公關因素,我是不信的。如果巨頭對優秀的深度調查進行內容補貼,有沒有公關效果? 從實操說,肯定有。我難以想象A巨頭會給對自家企業做扒糞式的商業深度進行內容補貼。但這個市場并不是只有A巨頭,還有B巨頭會從競爭的角度去看待這樣的現象。正如我一貫主張的是:沒有一個媒體能做到純粹的客觀,誰來監督媒體?其它媒體。 財團、商業資本,入股媒體,以尋求一定的話語權,這件事古已有之,并不新鮮。媒體不說自家老板的壞話,也是實操層面的行業慣例。但這并不會構成媒體喪失監督職能。因為世上不是只有一個媒體,也不是只有一個巨頭。 我們今天太需要對行業的商業深調,前文所提到的那一個O2O深調,雖然已然很不錯,但還是不夠。我理解商業公司在這種工作上出于經營考慮,難以再耗費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做得更為完美。但恕我直言,這種事,自媒體壓根無法承擔其職責。 巨頭們對自媒體如此慷慨大方,動輒以億為計算單位,對商業深度調查,是不是能給出十分之一的大方呢? 難道我們真得要面對,一個資深的優秀深調團隊,從此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結果么? 向作者提問 |